直线机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发布时间:2024/5/30 12:04:49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s://m.39.net/pf/a_5131651.html
这是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分享给大家教材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两个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深入和拓展。它为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处理问题,学习平抛运动,推导动能定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学习的重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会用此公式解相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例题和习题中物理过程的分析,使学生学习并习惯运用画运动示意图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学生做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解题过程养成学生规范化、程序化解题的物理学科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的推导。(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教学难点(1)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解决问题。(2)对题目的模型建立与过程分析。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和现代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采用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实验探究、平板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编制导学案,通过平板下发给学生,布置学生预习。并制定好当堂达标测试题。(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3)把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内容插入电子书,供学生自学使用。(4)准备实验器材信息技术整合:电子书中可以插入课件、微课等资源供学生使用,与传统课本相比,融合了更多的信息媒体、教学资源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前不久,我们学校的物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关于“刹车前速度与刹车距离关系的探究活动”,这是当时的视频,大家请看。播放视频教师活动:出示探究活动得到的数据进一步指出: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刹车前速度越大,刹车痕迹的长度越长,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通过本节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亮点:通过物理小组探究活动引入新课,1、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有亲切感。2、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与位移存在怎样的函数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猜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展示。步骤1、利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步骤2、在纸带上任取一点作为0计数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求出所取得各计数点的速度v,及各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位移x。步骤3、把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步骤4、在坐标纸上做出x—v的图像。教师活动:请各小组展示做出的x-v图像。学生活动:发现x-v图像是一条曲线,不好确定他们的函数关系,继续猜想做x-v2的图像。学生活动:通过图像得到实验结论: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的平方是一次函数的关系创新点: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与做出图像。克服了传统教学在处理实验数据过程中费时、繁琐的弊端。(三)公式推导、深刻理解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这两个公式,并指出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公式,并说明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教师活动:如何通过前面学过的两个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呢?教师活动: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系统把问题发送给每个学生,学生直接在平板上。学生活动:学生直接在平板写下推导的过程。然后提交。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对推导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推导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纠正,并给与鼓励。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数字化一对一平板教学,可以使教师迅速掌握每个学生作答情况,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一对一,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活动:提出三个问题进一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中用什么方法表示方向?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回答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四)公式应用、典型例题教师活动:出示例题,把例题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系统发到学生平板上。案例1:一个高山滑雪的人,从m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为5m/s,加速度为1m/s2,他运动的末速度为多少?案例2:某飞机着陆时的速度是Km/h,随后匀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大小是2m/s2.机场的跑道至少要多长才能使飞机安全地停下来?信息技术整合: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系统平板教学实现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互动活动:教师把某些同学的解答过程,发送给班级其他同学,进行互评,互相学习,互相纠正错误。教师活动:教师点拨,强调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建立物理过程与模型。并强调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涉及到矢量问题的计算首先规定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只有建立了坐标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正负号才能确定。(五)本课小结、知识升华教师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六)当堂测评、效果检测教师活动:把事先准备好的测评试卷,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系统,发到学生的平板上。学生活动:学生直接在平板上作答,答题完成后提交。教师活动:可以通过电脑查看,班级的成绩分析,通过分析有针对性的对错误较多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对错误较少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信息技术整合:通过平板电脑完成的当堂测验,教师能够迅速的收到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班级和个人的答题分析,帮宇当堂解决问题,时效性强。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开始时探究活动中测量的数据,提出问题:求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是多少?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采用信息化教学有以下优势:1、信息源丰富、有利于环境的创设。2、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3.互助互动更加频繁,培养协作式学习。4、课堂评价全面高效。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最根本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全新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2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