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直线机 >> 直线机介绍 >> 当部分违章不再扣分,凭何保证监管力度不降
驾驶证一年就只有12分,如果被扣光还要重新学习科目一。所以开车上路,车主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违章。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道路情况也日益复杂,近日交通部门决定为车主“减压”,违章停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实施过程中外抛垃圾等违章行为将不再扣分。
但就民间意见来说,不少网友对此次修改都颇有微词,例如“违章停车罚款,不管罚多少,就问合理吗?纳税人纳税,没有停车位,你罚款是为了警告?试问警告了,依然没有停车位,你警告什么,到底是为了教化世人,还是为了罚款任务”、“说实话,路况真的挺乱的,有时候不是故意,而且道路标志不明显,有的路口都是直线,可是不过去又停不了车,开过去又担心被拍。”等评论不一而足。
当部分违章不再扣分,凭何保证监管力度不会下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的意义是通过平衡冲突进行社会控制,解决社会纠纷,平息社会矛盾,恢复社会常态,促进社会发展。显然惩罚并非是最终目的,让人悔而改错才是意义的所在。
但根据发改委统计,截止年的第一季度,我国共保有汽车约2.6亿辆,而根据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总警力约万左右,最多不超过万。在去除66万武警以后,则余下万名警察,这其中交警与户籍警的人数占总比重的三分之一(即60万),如果粗略的按照一比一机算,那么我国仅有30万名交警。面对2.6亿的汽车保有量,平均每位交警要监管辆汽车,这显然是杯水车薪。
当前,有关部门正通过建立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
进击的“智慧交通”,分门别类的解决方案
一枝独秀的高位监控
在本轮调整中,违章停车本质上是停车位不足所导致的问题。为了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不少城市近几年来都在积极推进路侧停车的管理制度改革,增设路侧停车车位,同时也在不断优化路侧停车管理的流程。
这几年来,路侧停车管理逐渐从人工管理不断向智能化设备借力,细数历来专用于城市路侧停车管理的设备,其中包括POS机、咪表、车牌扫描PDA设备、地磁、视频桩等,这些不断迭代的路侧停车管理设备也随着功能的扩展持续推动着路侧停车管理的细致和完善。
而伴随人工智能落地安防行业,AI监控设备也开始被厂商引入到城市路侧停车的交通管理的应用中来,高位监控便随即脱颖而出。
较之于传统的矮桩视频收费设备相比,高位视频不容易受到人为破坏,并且由于安装角度的关系,可以实现视频桩不可比拟的大视角和全方位,不至于漏拍错拍。不仅可以实时识别检测到已停车泊位情况,还能自动识别到空余泊位,反馈给系统进行数据提示。据现有已投入使用的用于道路停车管理的高位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效果来看,单杆即可以覆盖8到12个泊位,平均一个摄像头就能够有效管理数十余个车位。
另一方面很多高位视频监控设备已经加载了基础的AI功能,可更精准的自动识别车牌号、车辆特征数据,自动采集违法停车信息等。
无人机梳理违停占道
无人机作为人类视野的延伸,随着航摄相机以及数字通信技术的进步,无人机正在广泛地应用于航拍、测绘、环境监测、巡检侦查、新闻报道、影视拍摄等众多场景当中。
在交通领域,伴随近年来算法的逐步完善,无人机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各方面大展身手。小到每一辆车的车牌、司机的驾驶行为,大到整条道路的路况,都能清楚呈现、实时传输。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抓拍交通违法行为。据深圳交警的数据,早期一台无人机能够连续执行任务90分钟,可以拍到30多宗违章,平均不到三分钟即可拍摄一宗。另外,无人机能比传统摄像头更快反馈交通事故或道路问题的发生,从而让交通部更快地做出反应,避免交通问题的堆积,交通疏导、缉查布控、大型活动的安保交通等工作均少不了无人机的支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无人机尽管解决了前端侦查取证、中端链路传输的难题,但与后端公安指挥中心的连接还不够紧密,尚未融入整个公安信息化系统中,这会直接影响应急情况下的指挥决策效率。如何结合人工智能促进无人机视频、轨迹、飞行控制等数据进行智能识别与分析,充分释放其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效能则成为了当前的重点。
乱象与期遇
曾经由于“创收”问题,各地的交警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每个交警都会有一定的查处违章的任务指标。在这种略显功利性的前提下,当指标变动之后能否再以原来的态度去对违章情况进行处理,犹未可知。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前些年媒体曝光之后,这种乱象在各地区都少了很多。恰逢智慧交通建设初见成效,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监管与便民,将不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