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直线机 >> 直线机市场 >> 棉花,奴隶和欧美的崛起
1.亚洲的棉花
棉花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长了一千多万年。从古时候开始,世界各地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发现,可以把棉花抽成丝织成布,用来做衣服,穿在身上又暖又舒服。不论是非洲、印度、中国,甚至是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掌握了弹棉花的技术。
反倒是欧洲人,在整条棉花—织布—制衣的产业链里,完全落在了后面。原因是,棉花比较适合在亚热带地区生长,欧洲天寒地冻的,种不出这玩意儿来。棉花种不出,织丝绸又不会,要做衣服的时候,就只好从羊身上撸,或者是把动物身上的皮给剥下来。
剥皮剥到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这种事是他们先干出来的,当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半路上,就曾经在南极洲遇到过,专门在那边打海豹的法国人,6个月时间打了头。当然他们现在改行当动保主义者了,主张中国人最好不要吃肉,我们欧美人吃就好。
头一次见到棉花和棉布的时候,欧洲人以为这东西是从长在树上的羊身上撸下来的,画风是这样的:
羊长在树上早些年欧洲人使用的棉布,是从亚洲进口过去的,主要是从印度。
亚洲棉产业历史上一直很发达,产量很大,但是,这个巨大的体量主要是靠人口多堆起来,实际上十分分散。比如中国,一般不会有人专门去种棉,都是普通的农民,在稻田的边上,顺便种上几棵桑麻棉,得闲的时候就养养蚕弹弹棉花,衣服和被子的问题就顺便解决了。这就是传统上的男耕女织。
这种生产方式,效率当然不会很高(织一匹十码长的布,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技术革新也极其缓慢。不过缓慢归缓慢,比起这方面啥也不会的欧洲人来说,仍然是碾压。工业革命之前,整个棉纺织业里的所有技术革新,都是发生在亚洲。
印度的棉布,和中国的丝绸一样,一开始是通过中东出口到欧洲的。中东人处在亚非拉三大洲的交会处,地理位置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可以代理中国的丝绸瓷器,代理印度的棉布,代理东南亚的香料。《一千零一夜》里讲的几乎全是商人的故事。
但是这故事到了大航海时代,就被翻篇了。哥伦布把船开到美洲,达伽马开到印度。来到印度后,达伽马带着礼品求见印度的番王,意识是想搭上线做点生意,哪知道那年头欧洲人太寒碜,穿得破破烂烂不说,礼品又很不贵重,拎着瓶二锅头就想去跟老丈人求亲,结果被印度人狠狠笑话了一番。
达伽马愤愤地说,你等着,我去叫上我哥。后来,他言而有信,第二次来的时候果然把哥给带上了,用坚船利炮给印度人上了一课。这一段故事,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前面的文章《明末,中国与殖民者的交锋》。
欧洲人顿悟道,老子有船又有炮,要你们这些中间商来干啥。基本上从这以后,他们就跟亚洲直接搭上了线,以后不管需要啥,都自己往回运。生意做多了,脑子越来越机灵,金融创新越来越多。比如发明股票,大伙集资去打劫,风险就分散了。又比如银行业,借钱去打仗,打赢了再拿战利品和赔款去还债。还有保险业等等。
架打得多了,武器也迅速革新,慢慢地跟亚洲美洲非洲有了代差,形成碾压之势,谁不服气就揍谁。
随着资本累积越来越多,抢到的地盘越来越多,欧洲不再满足于只搞贸易,要把全球的资源、生产和消费要素都调配起来,以形成更高的生产效率,给欧洲人带来更大的利润。哪,你们印度人负责种茶种和织棉布。那边印第安人负责挖金挖银,运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后全球买买买。
非洲人呢,负责当牲口吧。
2.黑奴的血泪
欧洲人对黑人最早的看法,就是“会说话的牲口”,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说的。
英国人抢下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之后,在那边种甘蔗。一开始使用的苦力是白人契约仆,英国政府把造反的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当成奴仆,卖到甘蔗园作为惩罚(这段故事也可见前文《北美最早的移民,那些借助新赛道改变命运的人们》)。但是,种植园的活儿太苦,白人又不适应加勒比海炎热的气候和环境,纷纷累死病死,种植园都快搞不下去了。
于是,他们又灵机一动,去抓非洲人当奴隶,黑人身强体壮,目测干得动苦活,又能适应热带气候。这招果然奏效,罪恶的黑奴贸易,就这样开始了。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一直很苦,苦得种植园主根本不愿待在那儿,一般是雇佣经理人来管理。
经理人一边吃肉一边骂娘,不高兴地拿黑人撒气,因此黑人在那边的死亡率特别高,反正赔钱的是老板又不是他们。而由于他们懒得去管,给了黑人一些经营作物的自由度,因此,海岛上的黑人获得自由以后,大多比美国本土的黑人更有生意头脑。
巴巴多斯的制度创新,很快被复制到了北美大陆上,不管是契约仆,还是黑奴。美国人也使用契约仆,紧接着又用上黑奴。两者一比较,黑奴优势十分明显,只要给口饭吃就能够一直干活,慢慢就把白人契约仆给比下去了。
使用契约仆和黑奴的,大多是南方的种植园主,因为他们才需要大批苦力长年地干活。种植园主们跟黑奴相处得很好,虽然从理论到实践上,他们都可以随时鞭打黑奴,甚至是打死,但是,黑奴是他们的财产,买一个大概要花十几万人民币,除非是脑子坏了,要不谁会跟自己的财产过不去呢?打坏了你赔钱啊?
要是他们不反抗,不像人一样提要求,愿意像牛马一样好好干活,干吗要抽打他们呢?美国种植园主们的管理手段相当有效,白人主子和黑人奴隶之间相处得温馨和谐,就像《飘》里面写的一样。他们的核心机密是让黑人保持无知,千万不能读书写字,要对外面的世界保持无知和恐惧。黑人们在种植园里干各种各样的苦活,还能帮忙料理家务,照顾孩子。
把事情搞坏的是林肯,非要跑来解放黑奴。把他们解放了之后,双方的关系就变坏了,针对黑人的从精神到肉体上的暴力行为直线飙升。过去的牲口现在竟然要跟自己平起平坐,而且还不再是自己的财产,这种事怎么能接受呢?于是,便屡屡发生鞭打、虐杀,乃至暗杀黑人的事件。南方的白人们组织了一个3K党,专门暗杀黑人。从那时候起,美国社会在方方面面立下有形无形的规矩,一起来歧视黑人。
3.被强迫劳动的印度
欧洲人去非洲抓黑奴是怎么抓的呢?真正的大佬都是不用自己出手的,他们带上朗姆酒,带上印度的棉布,来到非洲海岸,用酒和布去交换黑奴。抓黑奴的,基本是非洲人自己。印度的棉布不但在欧洲卖得好,在非洲也很受欢迎。非洲的酋长们喜欢啥颜色,孟买的英国商人就让印度的织工们涂啥颜色。
印度的棉布织工跟中国的差不多,都是零零散散的农民,农闲的时候织一点。印度当地的商人挨家挨户上门去收,然后卖给中东人。但是,自从达伽马老师来上课之后,中东的商人们就陆陆续续被挤走了。欧洲人买到的份额越来越大,其中最大头的是英国人,荷兰人和法国人也能买到一些。
为了抢到更多的货源,并且降低成本,英国人把本地的中间商也踢掉,业务全部自己来做。东印度公司派代表,入驻印度的各个村庄,勒令印度的织工们只准把布卖给英国人,不准卖给法国人和荷兰人。哪个不听话的,就罚他钱,或者把他抓起来,把脸涂成黑白色,反绑着由英国人雇佣的印度士兵(就是这么魔幻)拖着去游街示众。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本来只是在印度沿岸活动的,为了垄断更多的货源,他们向英国政府建议,要不咱在印度多占点地方,然后就真的这么干了,开始从沿海向印度内陆挺进。
所以,关于强迫劳动这件事,印度人有很多的话要说。在英国人的一系列操作下,好多印度的农民们被迫改了行,不再是农民,从此专门给英国人织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工厂模式(只是没有集中起来而已),英国人垄断之后,钱变少了不说,还要任打任骂,在英国人的虐待下,印度织工的死亡率直线上升。所以当时有些印度人就特别怀念从前自由的乡村时光。有些人为了不给英国人织布,还拖家带口逃离故乡。
4.棉花催生的工业革命
你可能会想,欧洲人为啥不自己织呢?英国怎么那么啥,还是帮印度搞制造业了。
英国羊毛业、亚麻业的从业人员,也是这么想的。你们进口那么多廉价的印度棉布,是想冲垮本地的产业吗?是想让英国人失业吗?写《鲁宾逊漂流记》的那种笛福老同志就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国制造业衰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东印度公司的人进口了太多的印度棉布。”
老同志的话被英国议会的大佬们听进去了,于是,在强迫印度人弹了几十年棉花并且只准卖给英国人之后,英国人突然开始禁止进口印度棉布。从年开始,一开始是加征10%的税,5年后又增加到20%。到了年,干脆宣布进口印度布是非法的。
魔幻的程度达到了,有个英国小伙,租房的时候,行李中有几条印度布,结果被人举报了。小伙被扭送公安机关,最后以携带非法物资罪判了监禁。
这个时候小印度内心是崩溃的,强迫俺改行去织布,现在又不要了??到底是在闹哪样?更悲摧的是不止英国人这么干,法国人、荷兰人、威尼斯人纷纷跟进,连奥斯曼土耳其都跟着凑热闹,它们纷纷宣布,进口印度棉布是非法的,抓到了要罚钱坐牢,甚至是杀头。
列强们一边宣布着小印度有罪,一边派出工业间谍,到印度乡间参观学习棉布生产的流程。小印度哪里招架得住,没过多久,英荷法三家就把印度棉布的全套生产工艺,以及全套生产设备的制作流程(此时印度的生产设备仍遥遥领先欧洲)都给复制过来。
从这时候起,欧洲棉纺织业开始全面地上道,逐渐替代印度制造,在非洲和美洲大行其道。以英国为例,18世纪中期,英国生产的棉布,94%出口到非洲和美洲市场。
和亚洲人不同,英国的棉纺织业一开始就是工厂化的模式,集中起来专业地干这件事,甚至整一个地区都是在织棉布,比如兰开夏。而这就有利于技术革新,没过多久,工业革命就在英国的纺织业爆发了。
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把织布速度突然提升了8倍。随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人类一下子由依靠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进化到使用煤。本来只有一对铁脚板的,现在突然开上了小汽车,发展速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没过多久,英国人就开着车哼着歌,正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种棉花的美国邦联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以纺织业为核心。它也是英国的王牌。实际上,后面崛起的日本,也重走了这条路。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工业,也是从纺织业开始。甚至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也是从纺织业制衣业开始的。
纺织业就好像是工业国家的一张入场券。
工业革命爆发后,英法等国家,对棉花的需求大大增加,棉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围绕棉花诞生了一条复杂的产业链,从生产存储运输销售方方面面,甚至有人职业当棉花鉴定师。
有人估计,19世纪中叶,世界上大约有万人在棉花产业链里工作,英国有五分之一的人靠是干这行的。作为风口行业,棉花产业链里诞生了一堆土豪家族,从美国到欧洲,四处都有。
在棉花种植的环节,美国南方的种植园,凭借着土地多,劳动力成本极度低廉(因为用的是黑奴)和信贷的优势,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棉花生产基地。南北战争前夕,美国出口的商品中,有61%是棉花。而英国消费的原棉中,有77%来自美国。德国的是60%。法国则是90%。俄国更是达到了92%。所以当时种植园主们说:“棉花的线软得连小孩子都扯得断,我们却能用它来勒死全世界。”
这就是为啥南方的种植园主们坚信,他们跟北佬离婚这件事必然能成功。因为欧洲那边的大佬们都等着他们生产棉花呢。没有了棉花,欧洲大把工厂要倒闭,大堆工人要失业。他们不可能坐视北佬对他们实施家庭暴力,而不过来拉偏架。
英法两位的确蠢蠢欲动,袖子都撸好了,都快把林肯同志给吓坏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之前被掠在一边的小印度,这时候又横空出世了。英国人又给它想到了新用途,可以用来种棉花鸭。于是,英国政府紧急拨了好多款给小印度,让它把路修好准备运棉花。
于是美国邦联卒。
6.尾声
小小洁白棉花,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当时人们将之称为“白色黄金”。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作者贝克特说:“印度的制造品和中国的制造品一起,激起了我们的先辈对那个时代的奢侈品的渴求……积极进取的欧洲人……发明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使他们能够调动土地、劳动力和市场,为一个崭新的大胆想象的帝国服务。”
某种程度上,这是实情。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的崛起,本质上是因为开启了全球化,把全世界的劳动力、资源、市场调配起来,从而成倍地提升了效率。只是,当时的全球化,只允许少部分国家少部分人幸福富裕,其他大部分国家,是被动、甚至被迫地参与进来。他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但没有受益,反而受到剥夺。
翻开那一轮全球化中崛起的土豪们的光鲜背景后面,是非洲黑奴斑斑的血泪,是印第安人累累的尸骨,是印度人无助的眼神,是中国人失去自主的屈辱。
这并不是说全球化是错误的,今天我们所期望建立起的新的全球化,是在每一个国家都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前提下。这才是属于全世界人们,而不是少部分人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