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机

谁能拯救秦川中

发布时间:2023/7/25 16:59:12   
白巅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
▲图片来源:粉巷君摄

在《谁能拯救“秦川”?(上)》中,粉巷财经(ID:nbdfxcj)对这家企业历程进行了纵向素描。

当时也提出疑问,由法士特董事长严鉴铂兼任秦川机床董事长,陕西省国资委是出于怎样的改革意图考量?经此罕见人事调整后,秦川机床这盘棋,接下来又会走出什么样的新气象?

这个问题谈起来不容易。

秦川机床眼下之局面,客观讲,除其自身决策因素外,还得放到行业大环境下去思考。当年的“十八罗汉”,诸如昆明机床、沈阳机床,或退市或破产,行业一片哀鸿;而另一方面,进口机床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年,作为“万机之母”的机床行业,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回溯其中故事,实际上也是我们理解此番改革意图的前提,进而对秦川机床眼下局面及后续走向,才能够有一个全面的研判。

更重要的是,亦可体味“中国制造”与“硬科技”的苦衷……

01

故事要从年的三分“重工业部”说起……

拆分之后,一机部(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成为机床行业主管部门。在“化万能修配厂为专能机床厂、全国专能联合再成为万能机床”的专业分工思路之下,中国机床行业首次出现系统化布局。

当时的特点是“集约资源、集中调配”,客观上的确有利于机床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业内知名的“十八罗汉”,基本上诞生在那个阶段。

我们知道,机床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类,套用现在的概念,说它“硬科技”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方面,当时的“七所一院”(又称“一类所”),37个专业研究所与企业设计部门(又称“二类所”),为我国机床研发无偿提供技术支持。

计划经济阶段,这种模式着实让机床行业过了很长时期的好日子。彼时,机床不仅成了“国民机器”,更代表当时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准,一度被请进中南海接受检阅。

▲秦川机床老职工家属区图片来源:粉巷

粉巷君此前走访宝鸡姜谭路的秦机老小区,梧桐掩映下,所余不多的几排苏式青砖筒子楼,斑驳弃用的信报箱,还有退休晒太阳的老职工,依稀印证着那个时代的工业篇章。

但筒子楼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落寞的注脚。

时间回到年,国家部委机构精简,“一机部”正式解散,改为民间组织“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床行业首遭“冷落”。

再者,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国家生产指标取消,诸多科研院所也一改之前的“无偿帮助”,将技术与商业化挂钩……

市场化改革是必由之路。

问题在于,特定环境形成的路径依赖被突然切断,而后续配套政策跟进不完善,加之机床行业投资大、回报慢、周期性易颠簸的特殊属性——猛然扎进市场浪潮,日子难免不好过。

02

另一方面,进口机床这些年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

以年为例,我国机床消费总额亿美元,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不过,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只有6%左右。“高端失守,低端混战,中端交锋”,是国产机床最直观的写照。

随着国外产品强势打入,很多市场订单开始外倾,包括秦川机床在内,“十八罗汉”盈利水平直线下降;资金不足又导致技改难以升级完善,竞争力自然跟不上。最终陷入尴尬的恶性循环……

“外国的月亮为什么圆?”不妨来看——

二战之后的日本,相继出台《机械工业振兴法案》《机电法》《机信法》等法律法规,行业投入也是“不计成本”,曾于短短十多年间,对机床基础科研贷款达5亿日元……

等到年,日本数控机床产值一跃超过当时的“龙头”美国。

类似的保护法案、补贴手段,欧美各国同日本几乎步调一致。

此外,多渠道扶持非盈利研发机构,为机床企业提供有力支持,也是这些机床强国通用的做法。

▲机床产品图片来源:秦川集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3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