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直线机 >> 直线机资源 >> 追光者记陆军某试验训练区高级工程
↑袁宏学(右一)在高原外场指导年轻技术干部进行数据测试。梁潇摄
新华社西安1月30日电题:“追光者”——记陆军某试验训练区高级工程师袁宏学
梁潇、刘小红
近日,连续奋战一个多月,袁宏学又“攻”下一个“山头”:某项光电测试研究课题圆满收官。
就连袁宏学自己,这位陆军某试验训练区高级工程师,也数不清这是多少次“攻山头”了。
提起袁宏学,在光电测试领域同行们都再熟悉不过。在此领域数十年默默耕耘,他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威信,被大家称为光电测试道路上的“追光者”。
23年前,袁宏学大学毕业携笔从戎。“我们试验靶场正需要他这样的光学人才,就是单位条件不好,有点偏。”电话里,对方说。
“只要能穿军装,能当兵,去哪都成!”袁宏学说,既能穿军装,又能干专业对口的工作,上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去?
于是,一列绿皮车,穿越座座深山隧道,经过道道黄土丘壑,从繁华都市奔赴大山深处某靶场,把这颗种子播在一片黄土地上。
和别人不同,初入军营,对于部队制式化的生活,袁宏学非但没有不适应,反而很喜欢。“我就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喜欢听军号起床、工作、训练、就寝。”
“试验指挥,先要能‘指’,才能发‘挥’。肚子里没货,眼睛里没光,心里没底咋‘指’?”到科室第一天,科室主任这句“告诫”至今伴随袁宏学。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试验指挥?袁宏学的领悟是:坚持肯干、吃苦耐劳、精钻细研。
23年,每个工作日,袁宏学几乎都是第一个到达试验现场,试验结束,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多年在靶场摸爬滚打,他从一个跟在别人后面“听、看、学”的初出茅庐者,成长为光电测试队伍里的行家里手。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脚印清晰。“我参加上千次试验,即便是现在,很多甚至都记忆如初。”
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了,而辛勤付出的汗水,就像雨露浇灌这棵树苗,在这片黄土地上长成大树。袁宏学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被原总装评为“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荣立军功,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一类人才岗位津贴。
从“小袁”到“老袁”,虽然资历老了,技术精湛了,成就也越来越大,但他干劲却丝毫不减。
一次,全军某型装备立项论证,一方面任务新、数据缺、人员少,另一方面时间紧、要求高、标准严。作为项目负责人,袁宏学带领人员,一个多月时间辗转5省12市,白天试验场上搞试验,晚上灯下撰写报告、核准数据。
此时,某项数据却在测试前后出现偏差,装备厂家认为并不影响试验总体数据。
“装备好不好,关系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未来战场军事效益,没有‘差不多’!”
袁宏学精益求精,奔波数个科研院所、图书室馆,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光笔记就写了满满好几本,终于查出问题所在,将数据精确归位,守护了装备安全。
为使试验连接战场,试验常常要走出靶场到野战环境。那年,作为试验总体专家,袁宏学带领测试团队远赴海拔多米的高原,开展某项测试任务。
这里,水烧开只有80℃,早晚温差近20℃。袁宏学高原反应原本就明显,肠胃不适,身体浮肿,头晕目眩,频繁失眠。就连测试设备也“高原反应”,频频罢工。
↑袁宏学(左一)帮带同事开展课题研究。梁潇摄
当时正值雨季,很多原本在室内使用的设备在室外无法正常运转,原定的试验阵地没有信号,雨季泥石流频发,常有碎石滚落。
为保证试验任务在预期完成,袁宏学利用多年高原试验经验,亲自带队找点位、搭帐篷、架仪器,主动担当试验一线操作手。
随着试验任务深入推进,不间断测试由24小时到48小时,这就需要有人两天两夜驻守试验阵地。“我熟悉高原环境,有经验,我先给大家打个样!”袁宏学带头值守。
“作为试验团队年龄最大的队员,每次任务他都是第一个上,还经常承担夜间试验任务操作手。”工程师廖俊勃说。
不断创新,是袁宏学的另一个特点。为适应武器装备试验鉴定新形势要求,袁宏学不断积极探索性能验证试验和性能鉴定试验一体化设计新方法,创新实践试验进度和故障处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装备试验效率。
“他创新的新模式,优化了多型无人机设计定型试验。”工程师李永涛说,特别是在全军某型主战装备评估任务中,他提出的多条方法建议,更好地推动了装备效能评估和战法验证,得到了各级好评。
“没有什么‘山头’攻不下,凡事只要坚持,总都会有转折,即便是我测试的直线传播的光。大家说我是光电测试道路上的一名‘追光者’,那我就更要干好,对得起这个名号。”袁宏学说。
↑袁宏学(左一)在试验现场指导年轻干部。梁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