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直线机 >> 直线机介绍 >> 中国视力残疾人数为1263万,为什么我们
瓦茨曾言: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换言之,看到问题是进步的前提。一张试卷,分数背后会存在问题;一件事情,成败背后会存在问题;一个国家,河清海晏背后亦会存在问题。
唯有寻出问题根本,求得解决方案,才会赢得提升,日积月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寻根求解
数据显示,截至年,中国视力残疾人数为万,然而四年前,这个数字就已经飙升至万人。这个数字在世界上的排名十分靠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见到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一来是虽然万这个数字不容小觑,但是相对于中国14亿的人口总数还是比较少的。二来则是出行的不便,试想一下,闭上双眼,听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感受前方未知的障碍,每迈一步都是极大的挑战,出门的欲望自然就削弱不少。第三,科技的发展为盲人提供了及时充足的信息,足不出户也可以与外界紧密联系,外出的需求也就相应降低。任何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问题,眼下确实存在对盲人不友好的方面,理应正视,查漏补缺,而非闭口不谈。
出行难致少见
盲人出行主要依靠盲道辨识方向。上世纪60年代,日本发明了盲道,成为盲人的福音,很快也就在全世界推广。当下中国盲道在全球长度最长、分布最广,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问题。
无边黑暗的笼罩让走路成为让人恐慌的事,出行困难比正常人大得多显而易见。第二,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帮助他们获取信息——身在何处?,中国式盲道的设计却不尽如人意。
自年起,中国掀起了修建盲道的热潮,原因是盲道的覆盖率关系到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评选。网上有这么句话让我为之触动:顺着中国式盲道走,你也许能够走到某个地方,但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走到某个地方。
如此一些敷衍又不走心的设计反而会增加盲人出行的难度,保量不保质,可谓适得其反。第三,盲道占用现象也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汽车、自行车等占用盲道,这让盲人本不富裕的出行路线雪上加霜。
电视上也有过类似的公益广告,简短有力,幽默诙谐中见讽刺。虽然后来有过相关规定,也加大了监察力度,但是这种现象也还是屡禁不止。
不只是私人交通工具占用盲道,其他公共财物占用盲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说树、井盖、建材、路灯等等。拿树为例,其实是树旁的盲道常常出现一个凹口,乍一看像是树占盲道。
井盖时不时出现在盲道上,如果下雨或是什么原因导致井盖位移,那么危险系数就直线上升了;建筑门脸前总会放有防盗网或是钢架一类的建材,这些往往会占据盲道,也就是盲道路障。
除此之外,导盲犬的训练也是问题所在。数据显示我国导盲犬需求量和导盲犬服役量之比已上千,一方面说明导盲犬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导盲犬的训练难度之大。
导盲犬训练时间为两年,分为爱心志愿者家庭寄养、导盲犬基地专业训练和申领它的盲人家中共同训练三个阶段。其中训练内容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包括坐、等、简单避障、复杂避障在内的46项的社会化训练以及包括上人行道、过斑马线等在内的专业技能。
而且,一只导盲犬的金额在15万~22万元,还有高达80%的淘汰率。如此看来,导盲犬可谓是一只难求。除此之外,即使有了导盲犬,公共场所对于导盲犬的排斥也是不容忽视的障碍。
以上是外界条件对于盲人出行的影响,每个事物都会有内因和外因。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心理致少见
当一个人和其他人不同时,他心中难免会有孤独之感,这是每个人偶尔会遇到的情况,比如只有自己做错了某个题或是只有自己没完成任务等等。
相对于偶尔的孤独来说,盲人长期处于黑暗之中,这种情感是逐渐积累的,也会导致对外界的抵触,进而抵触外出。设想一下,倘若诸君每天处在这种压抑的心情下,还愿意外出吗?
另外,除了失明造成压抑,外界也可能有意无意地对盲人造成压力。不论外界如何尊重帮助盲人,肯定会有一部分盲人心中不自在。其次,盲道等设施的不健全也可能对盲人心理有一定影响,造成胡思乱想等现象。
再者,路障也会让盲人对于面前的路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前方不知何时何处会出现障碍物,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等等。况且对导盲犬的限制也会让盲人产生被区别对待之感。
如此种种,也可能让盲人失去对外界的积极性,减少外出,进而增加内心的压抑,形成一个正反馈调节。因此,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心理的抵触也是少见盲人的原因。
消解问题之策
解决任何问题,均需从根源上入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应简单地想出一种或几种方法,而应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笔者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浅谈几点建议。
首先是出行难,外界的条件相对而言往往是容易改变的。
拿盲道来说,第一,盲道的设计应该富有变化,让每条街的盲道都有标志,尽量让盲人知道自己处在哪条街上。第二,盲道应避开树木或是井盖一类不易移除的障碍物,以免从修建就埋下不便之处和安全隐患。
盲道四周应设置真空区,避免一切障碍物,拿医院为例,医院外的人行道常常是海一样的自行车电动车,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挤占盲道的现象,这几十上百米的羊肠小径,常人穿过尚且不易,更何况盲人呢?
再有,城市中非机动车路边停靠点的设立也应避开盲道,我曾就见到过停车位划线横跨盲道的场景,虽然很快就被修改了,但是这种现象仍需我们警醒。
外界的条件之后就是盲人的心理了。朱光潜先生有云: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草率地提供环境显然不可取,更应注重盲人的想法。删繁就简是当务之急,给盲人群体提供一个最高效的条件,以减少其不适应和抵触情绪。
同时,加强对其心理疏导,让其更积极、更乐观地面对外界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广大心理辅导者的辛苦耕耘。开放包容的心态也不可缺席,公共场合对于导盲犬的禁令也应解除,给盲人群体提供一个温馨的大环境。
虽然互联网等科技可以给盲人更多的足不出户就了解外界的机会,但更希望盲人能更多地外出,感受外界的气息,而不是总有这样的话:平时还真没怎么见过盲人啊!
文/史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