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机

一起复盘跨区域增援河南,他们打一仗进一

发布时间:2023/3/12 16:54:33   

编者按

在今年汛期,特别是跨区域支援河南抗洪抢险战斗中,多支消防救援队伍面临严峻挑战,凭借平时练就的基本功和积累的经验,克服了诸多困难,保证了救援任务的完成。本报将陆续报道相关经验,以便为同类型救援提供借鉴。

四川森林消防增援河南队伍

日常准备好才能保障救援

面临困难:远程机动救援具有灾情信息不明、救援环境不清、任务需求不详等问题,所携带装备可能不适合救援现场情况。解决方法:把功夫下在平时,加强训练战备,“以车代库”,满载救援装备物资;现场分析研判,垂直架设设备,单泵直接排水,因地制宜开展救援。

■曾鹏

7月23日晚,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一中队指战员接到增援河南抗洪抢险的命令,在检查、装载救援装备器材,购置油料、饮水、食品等保障物资后,疾驰22小时赶赴河南郑州,旋即投入郑州地铁2号线黄河路站、14号线须水站积水排涝工作中,持续奋战10昼夜,累计架设电缆米,铺设管带余米,排水11.3万吨,防疫消杀3.5万平方米。

完成任务回到驻地后,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从战备意识、现场作业两个方面对跨区域救援作出总结。

筑牢战备意识打实技能储备

该总队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引而待发的态势,根据不同阶段任务需求检修装备器材、开展训练演练和灾害防范及宣传教育,力争防灾关口前移、减灾力求实效、救灾及时有效。

在得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郑州市区出现严重内涝的消息后,该总队立即启动参加洪涝灾害抢险行动方案,收拢人员、装载装备器材,并制定增援抢险计划。在得到暂不前派回复后,该总队命令所属队伍“以车代库”,满载救援装备物资,继续按照年度训练计划开展水域救援训练,参加各地市组织的防汛抗洪综合演练,并把郑州灾情处置应对紧急列入水域救援训练和防汛抗洪综合演练的内容,进行研究训练。该总队接到增援命令后,立即奔赴灾区,为遂行救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众所周知,远程机动救援具有灾情信息不明、救援环境不清、任务需求不详等特点,十分考验增援队伍日常战备训练水平和抢险救援经验。该总队增援队伍充分利用携带的橡皮艇查勘地形、测算水量、运送水泵管带和电机电缆,做到了日常训练的技能在实际救援中充分利用。此外,该总队驱使全地形排涝车、全地形水泵车、移动排水站及森林消防水泵四路并进,一边展开排涝作业,一边根据任务区域实际协调大功率水泵加快排水进度。

在克服了携带的龙吸水排涝车不是分体式无法拆装进入隧道,全地形水泵车、全地形排涝车随着排水推进不能持续跟进,森林消防水泵在地铁密闭空间产生尾气油烟过多存在安全风险等不足后,该总队增援队伍出色地完成了领受的任务并总结了同类排涝抢险救援的宝贵经验。

科学组织指挥现场分析研判

在河南郑州地铁2号线黄河路站排涝作业开展之初,该总队增援队伍面对首次参加地铁排涝任务经验不足、千里增援求胜心切、救援环境复杂存有隐患等问题,该总队积极对接当地地铁公司,了解站内建设结构、电机电路分布、设施设备受损、排水通风路线等作业场地情况,同时,该总队联合地铁公司、电力公司、中铁公司一齐勘察作业场地,经共同商讨后,该总队采纳了当地地铁公司“垂直架设、直线超越、单泵直接排水”的战法。

随着排涝作业的进行,该总队铺设的管带接口多处出现爆裂,导致排水排涝不畅,该总队现场指战员立即结合积水距离地面排水口垂直高差近40米、排水过程中管带压力过大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为“泵池结合、逐级转压、接力排水”的战法,在地铁轨道周围搭设中转围堰,接力抽排持续稳定出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月26日晚,地铁5号线黄河路站2万平方米积水紧急向地铁2号线黄河路站引流,该总队副总队长张宏伟根据地铁公司提供的预排水量、通道管线分布情况,建议地铁公司使用“定向引流、分区排水”的方法,在2号线、5号线转乘位置布设沙袋定向引流,不影响原有两级泵水排涝的基础上,增设2组(4台)水泵采取同样接力排水的方式进行排涝作业,不仅巩固了前期排水成果,也确保了作业人员安全。

该总队转战郑州市地铁14号线须水站后,现场指战员根据须水站地势低、垂直高差小的实际,单泵并联、直接排水,不仅拿出了3小时内4泵同时持续稳定出水,每小时排水立方米的成绩,还进一步丰富了队伍抢险排涝战法。随后,他们总结经验、大胆尝试,实现了6泵同时出水,每小时最大流量立方米的目标,在确保队员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排水排涝效率。

江西消防增援河南队伍

为科学施救架“千里眼”“顺风耳”

面临困难:灾区断电、断路、断网,各类救援信息及视频图像资料难以及时回传,致前方指挥不顺。解决方法:利用“动中通”卫星指挥车、卫星便携站、指挥视频终端等设备,搭建前方指挥部通信系统;创新实施M中继接力组网通信战法,占据制高点,使用无人机,做好前置保障。

■李柴薇

在消防救援队伍进行跨区域增援过程中,遇到断电、断路、断网等意外情况怎么办?这对于依赖即时通信和往复信息速递的消防救援队伍来讲,是一个难题。7月21日,江西消防增援河南队伍进入灾区后,遇到了这个难题。

受城市内涝影响,河南省郑州市内大部分地下空间被淹,电力中断、没有公网信号,救援队伍公网手台、移动电话无法正常通信,各类救援信息及视频图像资料难以及时回传至前方指挥部。传统的M单频通信方式覆盖范围小、通信距离短,受城市建筑密集、通信干扰因素多等影响,前线救援队伍无法即时组建覆盖各救援点的通信网络。

面对未知的险情,前方指挥部像被蒙上了“双眼”,无法展开科学指挥调度。刚到现场,该增援队伍通信员范翔就发现,恶劣天气导致出现断电、断路、断网“三断”情况,他和队友立即利用“动中通”卫星指挥车、卫星便携站、指挥视频终端、多卡聚合路由等设备器材,火速搭建了“一主一备”总队前方指挥部通信系统,为后续大范围救援作业和此类抗洪抢险条件下的信通搭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7月22日,郑州医院内积水严重,水位还在不断上涨,大量群众被困,急需救援,但因城市内涝,“三断”问题严重,导致救援信息发不出去,施救信息接不进来。

针对此类情况,江西消防增援队伍革新战法,因时因势实施M中继接力组网通信战法,调派一组“信通”医院,背负便携站、M语音中继、无人机等通信器材上到楼顶,医院22层制高点、总队前指驻地制高点等处架设M语音基站,成功将M手台通信距离扩大至18公里。同时,研究改装语音中继设备,利用无人机挂载中继设备进行供电,在断网断电、城市高楼林立的情况下,实现15公里以上语音信号传输。

除了保障现场图像和语音传输,江西消防各作战单元利用M数字电台、卫星电话、公网对讲等通信手段,快速建立三级组网语音通信体系,同时,利用卫星便携站、4G单兵、4G布控球等设备不间断采集、上传图像,实时拍摄图像视频反映现场态势,利用无人机完成应急巡查、全景拍摄、红外夜间搜救、二三维建模、夜间照明等任务,实施受淹区域与灾前卫星影像实时比对,快速制作灾前灾后对比图,成功在洪涝现场架设起“千里眼”“顺风耳”,为科学施救做好有效的前置保障。

据了解,此次防汛救灾共开展无人机侦察测绘76次,有效巡航路径公里,4G单兵及布控球保障时长92小时,上传社交媒体视频个,测绘力量部署图6张,测试卫星电话、卫星便携站等关键装备件次,测试车载卫星、车载4G关键装备件次,保障会议时长33.5小时,提升了辅助决策效能,做到科学决策、科学作战、科学施救,为跨区域增援中“三断”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河北邢台消防增援河南队伍

从各个环节严把作战安全关

面临困难:装备、后勤保障难度大,救援环境不熟悉,作战实际与训练存在一定差距。

解决方法:指战员全部配备72小时物资包,避免对灾区供给保障的依赖,使队伍做到自给自足;水域救援行动中,首先做好救援风险评估,在上游安排专职安全员,下游部署机动救援力量,监督指战员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豆少卿

“大家要做好总结,重点查找不足,以利再战。”完成增援河南抗洪抢险救灾任务后,河北省邢台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刘志斌说。14个日夜的增援行动,从救人到排涝,从清淤到消杀,从排险到送水,这支增援队伍积累了很多跨区域抗洪抢险救灾经验,同时,也从中剖析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年增援山东到年增援东北,该支队大型排涝车和各类战勤保障车辆逐步配备完善并投入增援作战行动。此次增援河南抗洪抢险救灾,该支队的作战指挥车、消防宿营车、餐饮保障车、消防淋浴车、装备抢修车、加油保障车、医疗保障车全部投入增援战斗,指战员全部配备了72小时物资包,避免了对灾区供给保障的依赖,使队伍做到了自给自足。

“训练内容基本上都是设定好的,环境相对熟悉,与实战存在差距,这是值得我们总结的,特别是作战安全,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为此我们要调整制定更为贴近实战的训练计划,坚持做到训战一体化。”该支队副支队长杨荣书在总结此次增援的不足时说。

在实际执行任务过程中,作战安全是作战行动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取救援人员伤亡事故的教训,该支队在增援河南的每一次水域救援行动中,都会首先做好水域救援风险评估,在救援水域上游安排专职安全员,下游部署机动救援力量,监督指战员严格落实安全措施,随时穿戴水域救援服及PFD消防专用救生衣,同时,专职安全员还利用探杄、漏电检测等器材实时检测排除坑洞暗井、水流带电等危险,这也成为了作战安全的一次实战教学,为日后作战积累了经验。

“通过几次跨区域增援作战,我们在作战安排上比之前的增援作战行动更有条理,大家编组分工更加明确,每名指战员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再是现场分工,随意安排。”该支队作战训练科副科长李小杰在总结时说道,从此次增援行动按照“一部六组”出动,即指挥部、指挥协调组、综合信息组、应急通信组、战地政工组、新闻宣传组、战勤保障组,到按照作战编成和号员分工各司其职,指挥员、攻击手、确保手、安全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让增援行动中队伍的作战和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这为该支队日后的跨区域增援任务提供了管理和组织样本,在日常训练中得以更加贴近实际救援现场情况。

此外,在检验队伍作战能力的同时,应急通信辅助决策作用的发挥、战勤保障卫生防疫制度的落实、解决指战员后顾之忧的制度也都为该支队的的跨区域增援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方向,为今后的行动积累了成功经验,以利再战。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责任编辑:李佩达

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编辑:庞舒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6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