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装工人正在进行ER-C(型号)机器人平衡缸的装配。(受访者供图)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近日,记者相继采访了在流水线上与机器人配合作业的工人,对机器人进行示教、调试的工人以及生产机器人的工人,发现机器人代替一些基础性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岗位。这些从业者都认为,“机器不会淘汰人,跟不上时代发展才会被淘汰”。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应用在汽车、3C、仓储物流、金属加工、塑料化工等生产领域。与此同时,对机器换人的担忧和讨论也喋喋不休。机器人真的会抢了制造业工人的饭碗么?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从业者,发现机器人代替一些基础性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岗位。和机器人当工友12月9日,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北京现代第二工厂车身车间内,机械轰鸣、火光四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来自山西运城农村的90后小郭正将一块已经焊接好的左前门打磨光滑,这样可以方便他对车门的焊接情况、内外板的凹凸曲折进行检查,并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标注。每小时要检查8~12个车门,这意味着他要在5分钟内检查完一个车门,将不良品下线找替件替换,才不会影响整个生产线的运转。与他一起忙碌在生产线上的工友则是有着铜身铁臂的机器人,它们有序地焊接、涂胶,动作标准、一致。得益于焊接自动化率%,小郭所在的四门两盖班组无须参与直接生产,而是对机器人进行“监工”。班长刘师傅告诉记者,虽然机器人可以焊接得又快又好,但还不能做到检查自己的工作,因此人工检查是质量的保证。“机器人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区域和路径,而人则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整体检查、现场测量、焊接批示等工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据刘师傅介绍,车身车间目前共有台机器人,是该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车间,平均每49.3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而保全班班长李剑昭和班组成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证每小时73辆车的运转率达到95%以上。老家在北京通州农村的李剑昭本来在中职院校学习的是电工维修专业,没想到自从年工作后,便和机器人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并见证了从最初只有十几台机器人到如今上百台的自动化进阶之路。一名好的保全员不仅要保障机器人工友能稳定工作,还要是个全面手,对机器人的设置、程序、外部补充设备、每个工位间的生产过程都进行了解。“机器人一般有6个轴,哪个轴出了问题,我听运行的声音就能听出来。”李剑昭表示,要和机器人“相处”四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练就如此“听”力。让机器人乖乖听话“以前觉得机器人很智能,而真正实际操作起来就觉得机器人像小孩子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地教它怎么做。”22岁的柳彦斌来自甘肃天水,在天津一所高职院校学习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他,毕业后在一家研发和开发机器人教育装备的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要让小郭能在生产线上对机器人进行“监工”,则需要像柳彦斌一样的操作员通过示教器、操作面板等人机交互设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装配、调试,更重要的是编写程序设计出机器人工业手臂的运动路径来完成相应的制造工作。而让机器人乖乖听话却并不容易,柳彦斌不仅要熟悉机械原理,还要掌握电工、C语言程序设计、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以及相关工艺要求等。“示教器类似于一个带屏幕的遥控手柄,有控制按键,同时可以进行编程。”柳彦斌向记者展示,机器人完成一个装配工作,要通过视觉识别使机器人能自动抓取部件并放在所需要的位置进行组装。这个过程中机器人既要能识别零件本体,还要能识别位置,并且要规划出合理的运动路径,选择点动运动、直线运动还是圆弧运动,以实现效率和精度的最大化。“如果出现偏差,则需要重新示教,有时候一个动作就要反复观看、优化,直到达到操作要求。”柳彦斌说。而对于张永青来说,让一个机器人听话容易,更难的是让许多机器人听话并互相配合。毕业于天津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的张永青没有选择回内蒙古老家,而是留在天津一家燃气设备企业,对刚上新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装配和调试。这段时间,他边做边学,一心想要自动化生产线早日在全公司推广起来。“工业4.0时代,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如张永青所言,我国已成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均达万人。面临如此庞大的人才缺口,柳彦斌也透露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同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能从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并不多,大企业进不去,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小一些的企业则很少有机器人岗位需求。尽管如此,柳彦斌依然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人社部新职业的纳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的探索都在推动该行业向好发展。为机器人安装“身体”在安徽芜湖埃夫特机器人制造车间,万杰带领班组的12个成员正分散在4个操作台忙碌着,他们要把每个操作台上近个大大小小的配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本体。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来看,如果说柳彦斌是处在下游的集成应用端,那么万杰则处在上游,他的工作是为机器人安装“身体”。老家在湖北鄂州的万杰大专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非标钢结构设计,年,公司因业务扩张而内招,让原本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万杰抓住机会,从此与机器人生产结了缘。回想起7年前的初来乍到,万杰只觉得自己幸运,“那时候7个人可能一天都安不上一个机器人。”如今,班组的12个人一天就能安装8~10台,“现在工艺技术越来越成熟,只要按照工艺文件的要求去安装即可,难度降低了很多。”机器人组装的标准化要求比较高,运动轨迹的精度要控制在零点零几毫米,如果在安装环节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机器人在工业应用时出现较大误差。因此,这要求安装工人必须对每个装备环节、装备顺序,关键点、配件尺寸把握都十分熟悉和了解。在万杰看来,这个活儿要熟能生巧,需要几年的经验积累来培养手感,才能安得精准。万杰的同事一半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基本以90后和00后为主,这让年出生的万杰自称是“老人”,“毕竟机器人制造是新兴行业,具有变化性、创造性、学习性强的特点,年轻人更有朝气,适应性也更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18.34万台,同比增长21%。这其中也有万杰的一份贡献,身处其中的他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和趋势,“近3年明显能感觉到,我们的订单量每一年都接近翻倍增长,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曾在现场感受到自动化工厂带给自己震撼的万杰也对这份工作充满自豪感,“机器人的产量、质量、效率都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有害工种,真正地解放了人的双手。”而在他看来,机器替代的只是单一重复性强、危险性高、效率很低的工作,让人有时间从事更高技术的工作。“技术在发展,人也应该要向前发展。有一天,机器人也由机器人来制造了,那我就可以去做更高一层的工作。机器不会淘汰人,跟不上时代发展才会被淘汰。”万杰笑着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