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直线机 >> 直线机前景 >>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传心录7走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传心录
七、走架为什么要慢?
李新方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并书“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世皆知走架之慢,而不知走架之所以慢也,“唯圣人能知所以”(《文子·自然》),这个“所以”,也就是走架为什么要慢,以及怎么个慢法的问题,根据前贤口授,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阐释。
首先,慢的目的是为了知。“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打手,是知人工夫”,如果不能知己,当然也更不可能知人。讲到这里,有人会说,“自己的身体,自己还能不知道吗”?大多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名性颠倒”(《楞严经》),一般的医生也是如此,故“谚曰医不自医”(明代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曾慨叹:“常恨此身非我有”(《临江仙·夜归临皋》),苏东坡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也是一位医家和修炼家,有《苏沈良方》传世,他也感觉到对于自己的身体不能自己做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炼,都需要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楞严经》不论学哪家功夫的人,在实战中都会有胜负,但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指出:“既得艺必试敌,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久试”,至今许多人对于实战中的胜负仍然是“为愧为奇”,虽“勉而久试”还是不知道其中的真正原因。自武禹襄祖师首次用科学方法揭示了其中的秘密:“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实战中的胜负是由能否得机得势决定的,故李师本文特别提到“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而走架是知己的功夫,首先要在走架中得机得势,才可能在实战中得机得势,具体方法李师在《五字诀》中已经讲过:“先,以心使身……后,身能从心”,走架之所以要慢,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兵法用间》)。
其次,只有慢才能知。如前所述,用慢速播放视频以观察别人练拳细节的方法,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练拳的视频,但如果自己拳没练好,还没有知己的功夫,看多少视频也没有用,不知己何谈知人?况且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不会随便发视频的,有的老师的确功夫十分了得,但看他的视频,与平时练拳、教徒弟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与其看别人的视频,不如把自己的动作过程放大,在显微状态下发现和消除自身的缺陷,即一切不符合技击规律的东西,慢练的最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李师这里讲的“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也只有用慢练的方法才可以做得到的。初学者虽然已经得到了明师的真传,但往往想慢而慢不下来,自己身上的缺陷就发现不了,如果有人给你指出来也许你会不高兴的:“我哪里有什么不符合要求的”?当你经过一定时间慢的训练,真正慢下来了,动作的过程放大了,就会发现周身处处都是缺陷,原有的缺陷改正了又会发现新的缺陷,这样每天走架都是一动一问,一问一改,就会身上的缺陷越来越少,符合技击规律的东西越来越多,当你再与其他拳派技击高手实战时,对方的动作再快你也不觉得快,对方有什么缺陷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故能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太极拳走架再者,最慢就是最快。快慢,也就是速度问题,一般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质点(把整个物体看作一个质点)位移的距离。用这种观念和方法来计量线型方式的运动,当然是适用的,用于某些直来直去武术也算可以。如拳击的运动方式,只有刺拳、勾拳、交叉拳、组合拳等几种拳法和身体的移动,“刺拳的传统打法是与肩成直线”,“把臂伸直”,“使你的拳头像闪电一样打出和收回”,([美]佛劳德·帕特逊《拳击秘诀》)。现代散打增加了部分肘法、腿法和拿法、摔法,较拳击略为复杂,直拳与刺拳相同,“出拳时肩与拳要平行”,“用力伸直”,其他打法也都是直来直去的,腿法如“弹踢要猛”,“蹬腿要猛”,“踹腿要猛”,“勾踢要猛”,“提膝要猛”,拿法的抉指“要快而猛”,背摔“转体要快,身体前屈要猛”(张文广《散手拳法》)。
传统武术的外家拳当然要更为复杂,富于变化,但拳脚的出击方式基本上也是直来直去,“少林拳一条线”,“一个要咬膀,一个使力量”,“你要使拳打,我来用手防。你来使脚踢,我来用手挡。你使冲天炮,我用胳膊挡……若要防不住,必要有一伤”(释永文《少林武法要略·少林武术歌诀集锦》)。
太极拳打手我们再看太极拳走架,“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上数项,即前文“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即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特别是静则俱静,动则俱动的要求,是说走架的每个动作,亦即走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空点,都要做到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是身体内外无数质点在意的主导作用下,同时进行极其复杂的高级运动,而决不是简单的位移,同时还要做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王宗岳《太极拳释名》),故“单位时间内质点位移的距离”之快慢计量方法,对于太极拳并不适用,太极拳快慢的计量方法应为,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太极技术含量。
现在人们都知道太极拳是慢的,但真正会慢的人不多,许多人在一起集体练拳,同时起势,同时收势,看起来好像快慢都一样,如果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技术含量”之计量方法来计量,就大不一样了。用这种计量方法,在同一时间内都练一套架子,一位深得真传并研习多年的老师所完成动作的技术含量,是新学员的无数倍,当然也是那些直来直去之拳术的无数倍。但在外行人看来可能都是一样的慢,也许还会觉得新学员比老师快,也比老师练得好,因为新学员暂时还不理解“上数项”,做不到一动无不动,只能做表面的动作外形,很可能走架走到老师前面了,还会无意中增加了不必要和不应有的动作,同时也可能有的学员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慢,会时而停住不动。随着习练者对“上数项”的理解不断深入,完成动作的太极技术含量就会越来越高,并在同时去掉一切错误的和不必要的东西,就会在走架中逐渐达到真正的最慢。
集体练拳真正的最慢,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一意不到,即“上数项”的所有要求都做得十分精到,准确无误,故能适合同任何武术实战而独具优势;二是无一处缺陷,周身处处都没有任何不符合技击规律的和一切多馀的东西,在实战中对方无隙可乘;三是无一瞬迟滞,在任何时间节点都无不掌握主动。如果你能够在走架中做到这三个“无一”,即真正的慢,则实战中对方的动作再快也不觉得快了,对方的缺陷看得清清楚楚,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怎么打都赢他,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瞬间解决战斗。在实战中,真正的快不是动作快,而是解决战斗快,走架时真正的最慢,就是实战中的最快,故能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相反,你的动作再快,不论你在单位时间内拳脚或器械能够出击多少次,纵跳多少米,只要不能有效地击中对方,动作再快也是毫无意义的,都是妄动,这样的快实际上都是慢,所谓“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还有,慢练实为顿悟。人们常说“十年太极不出门”,其实又何止十年呢?许多人练了一辈子也还没有“出门”,但这不是慢的错,而是你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慢,怎么慢,如果你真正领悟了李师“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的所以二字,“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畬《五字诀》),只用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身知,懂劲了,也就是中级以上水平,所谓“对敌必要通窍,然何为通窍?可以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也”(张鸣鹤《全敌全书》),你领悟了“所以”二字,就可以对敌通窍,目无全牛了。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也,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所见到的只是经脉骨节的空间,“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馀地矣”。庖丁解牛的悟道方法“行为迟,动刀甚微”,就是一个慢字。但要想解剖别人,首先要学会解剖自己,当你走架会慢了也就顿悟了。
《庄子·养生主》主中的庖丁解牛